【联系我们】
立即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部分

2014-9-26 00:00| 发布者: liqiang| 查看: 1223| 评论: 0|原作者: liqiang

摘要: 一、唯物主义1.关于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关于世界观的理论体系,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世界观是人们对整 ...

    一、唯物主义
    1.关于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关于世界观的理论体系,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是19世纪初自然科学三大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哲学中的唯物论思想(“基本内核”)。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把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作为哲学的研究对象;第一次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地统一起来;第一次把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统一起来。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区别是研究对象不同。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的特征是实践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点是科学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对象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哲学最主要的区别是创立了唯物辩证的社会历史观。哲学的党性原则是指一切哲学都分属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基本派别。辩证法回答的问题是世界的状况怎么样的问题。
    2.关于哲学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派别)的唯一标准是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唯一标准是对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世界的可知性问题)问题的不同回答。划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唯一标准是对世界的状态“是怎么样”的不同回答。哲学的两大派别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本原归结为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即原初物质。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世界本原归结为原子及其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把世界本原归结为物质。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是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把世界本原归结为人的主观精神(人的感觉、“心”等)。客观唯心主义把世界本原归结为某种“客观精神”(“理念”、“绝对精神”、“理”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是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唯物主义一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对立的根本问题是世界的本原问题。
    3.关于物质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哲学物质概念和自然科学物质概念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物质的惟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相对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静止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是形而上学。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是唯心主义。否认运动绝对性是形而上学。否认相对静止是相对主义、诡辩论。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是时间和空间。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和不可逆性。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和可颠倒性。时间与空间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统一(表现为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辩证统一)。哲学上的一元论是承认世界是统一的世界。哲学上的二元论是承认世界有两个本原。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错误在于机械性、形而上学和唯心史观。
    4.关于意识
    意识从起源上讲是物质的产物。意识从它产生的物质基础来讲是人脑的机能。意识从它反映的内容来看是物质的反映。意识的本质是人脑的机能和物质的反映。从动物的心理发展到人的意识的决定性因素是劳动。劳动在意识产生过程中起决定作用。意识赖以存在的物质承担者是人脑。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意识是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的统一。意识不论是正确的或是错误的都能从客观世界找到它的“原型”,即具有客观性。意识能动作用是指人能动地认识世界并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活动。意识的能动性突出表现是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是尊重客观规律。人工智能的本质是对人类思维的模拟。人工智能的出现和发展说明物质是意识产生的基础。意识能动作用实现的根本途径是实践。
    5.关于世界的统一性
    世界的统一性是物质性。世界统一于物质。解放思想的实质是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相一致。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主观主义的表现形式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实事求是。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
    二、唯物辩证法
    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条件是对事物存在和发展发生作用的诸要素总和。系统首要的特性是整体性。系统与要素之间的关系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系统是诸要素相互联结的统一整体。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即新陈代谢。判断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志是看它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是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2.关于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
    规律最根本的特点是客观性。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是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矛盾即对立统一。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我国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内因)和对外开放(外因)的理论基础是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世界上万物之所以千差万别是由于它们所包含矛盾的特殊性不同、事物的质不同。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是指主、次要矛盾和矛盾的主、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的特殊性原理要求我们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矛盾问题的“精髓”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理论(共性)与中国具体实际(个性)相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是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对立统一规律。认识事物的起点和基础是把握事物的质。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或范围、幅度),它体现着事物质和量的统一。掌握度要求在实践中坚持适度原则。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是量变和质变。质量互变规律根源于事物的内部矛盾。量变与质变的根本区别是事物的量变是否突破度的范围、事物的性质是否发生根本的变化。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辩证的否定是自我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事物联系的环节、是扬弃。形而上学否定观坚持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和总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具体道路是曲折的。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趋势和道路。唯物辩证法的扬弃是指肯定和否定的统一。矛盾斗争的基本形式是对抗和非对抗。
    3.关于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揭示客观事物外部联系与内部联系的一对哲学范畴是现象与本质。揭示事物内在要素及其结构和表现方式的一对范畴是内容和形式。揭示客观事物普遍联系中事物前后相继、彼此制约的一对范畴是原因和结果。揭示事物发生、发展和灭亡的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是必然性和偶然性。揭示事物发展的必然由可能向现实转化的哲学范畴是可能性和现实性。
 因果联系揭示的是前后相继现象之间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因果联系特点是先因后果和引起和被引起。现象有真象和假象的区别。假象是从反面歪曲地表现事物的本质。现象和本质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必然性是由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决定的。偶然性是由事物的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条件决定的。事物的现实性是由其内部的必然性决定的。对于可能性的量的大小科学上用或然率或概率来表示。偶然性对事物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促进或延缓。可能性是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抽象的可能性是指在现实中缺乏一定的根据,当前条件下不能实现的东西。事物的本质是组成事物的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
    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1.关于实践
    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实践。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实践的最基本形式是生产实践。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活动是生产实践。在阶级社会中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表现为阶级斗争。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是源和流的关系。实践的特点是联系主观和客观。一切真知归根到底来源于社会实践。
    2.关于认识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唯物主义认识路线是“从物到感觉和思想”。唯心主义认识路线是“从感觉和思想到物”。认识主体是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认识客体是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认识主体与客体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即实践关系。认识主体与客体关系的最高层次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审美关系。感性认识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感性认识的特点是直接性和具体性。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理性认识的特点是间接性和抽象性。认识论中的唯物主义是指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认识论中的辩证法是指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的基础是实践。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会导致经验论和唯理论。认识的反复性是由于认识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党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识的最终目的是改造世界。认识活动的起点是感觉。一个认识的完整过程包括实践—认识—实践。
    3.关于真理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和每一个真理认识的获得,都是向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同一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和方面,不是两种真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真理的本性是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实践标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真理多元论错误的实质在于否认真理的客观性。在真理问题上坚持辩证法就是承认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4.关于谬误
    谬误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歪曲反映。真理和谬误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正确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四、历史唯物主义
    1.关于社会历史观
    社会历史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在社会历史领域一直占统治地位是唯心史观。唯心史观的根本缺陷是不懂得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不懂得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社会历史观理论的形成是以各门具体的社会科学知识为基础。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哲学基本问题体现在社会历史观中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本标准是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何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社会历史观方面的元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历史是自然历史过程。社会存在包括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等。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巨大的反作用。
    2.关于人类社会的基本结构
    社会经济结构(社会经济制度)是指一定社会中各种生产关系的总和。社会政治结构(社会政治制度)是指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上层建筑。社会文化结构是指由各种意识形式组成的有机系统。社会文化结构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意识形态。
    生产力表示人与自然的关系。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尺度是生产工具。生产力中的主导性因素是劳动者。整个生产关系的基础和核心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生产关系实质上是经济关系。生产关系的性质取决于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阶级产生的前提是剩余产品的出现和私有制的产生。划分阶级的惟一标准是经济标准。阶级的实质是阶级剥削。经济基础决定社会经济结构和整体社会形态的性质。上层建筑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或观念上层建筑。国家从起源上讲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国家的特征是地域、政权、税收。国家本质上是一个阶级镇压另一个阶级的暴力机关。统治阶级的阶级性质决定国家的性质。政体即国家政权组织形式,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国体与政体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社会意识分为低水平的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社会意识形式包括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两个部分。在社会意识形态的各种形式中起到核心作用、直接作用于经济基础的社会意识形态是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人类文明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物质文明是基础,政治文明是保证,精神文明是灵魂。社会政治结构的核心是国家政权。
生产力系统是生产力要素或成分,按一定比例和形式结合起来形成生产力的整体功能。
    生产力系统由①独立的实体性因素(指现实的物质生产力)②运筹性的综合因素(指分工协作、预测决策、经济管理)③渗透性的因素(指自然科学)④准备性因素(指教育的作用)四要素构成。
    3.关于社会发展基本规律
    社会发展基本规律包括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和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人类社会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社会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统一体。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统一体。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起点是生产力。生产方式中最活跃的、最革命的因素是生产力。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里阶级斗争是直接动力。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是生产力。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的最高表现形式是社会革命。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最终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
    4.关于历史主体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观点是群众观点。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路线是群众路线。无产阶级领袖是指无产阶级政党内最有威信、最有影响、最有经验、担任最重要职务的并经过历史考验的杰出人物所组成的比较稳定的集团。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历史唯物主义主张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
    试述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内容及其理论基础,并说明坚持群众路线的重要意义。
   (1)无产阶级政党群众观点的内容是: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
   (2)无产阶级政党群众路线的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3)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是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变革社会的决定性力量。
   (4)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具有重要意义。第一,它是无产阶级政党区别于其他一切政党的显著标志。第二,只有坚持群众路线,才能集中群众的智慧和正确意见,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阵、政策,实现正确的领导。第三,只有坚持群众路线,才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使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断胜利发展。
    5.关于社会发展
    社会形态演化的原因是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社会发展的总方向、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社会发展的具体道路是曲折的。社会进步的根源在于社会基本矛盾。社会进步是社会的全面发展。社会进步特指既包括不同社会形态的更替,也包括同一社会形态的调整与改革。
    6.关于人性
    人的属性简称人性包括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个方面,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7.关于人的价值
    价值是一个关系的范畴,标志着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满足程度。人的价值是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是贡献与满足的统一。社会价值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表现为贡献。个人价值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表现为满足。社会价值是人的价值的基础和源泉,是首要的、第一位的。个人价值是人的价值的基本前提和条件,是第二位的。
    8.人的全面发展与共产主义社会
必然王国是指人们对社会历史的必然性尚未认识和掌握,因而人的活动和行为不得不受这种盲目力量的支配和奴役。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重要内容、是社会发展最重要的标志。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各种潜能、素质都得到充分发展。共产主义概念是共产主义理论、共产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的实践三个方面的统一。

成人高考报名!一年一次,全国统考,毕业证教育部电子注册,全国承认学历!

高起专:高中、中专、技校及其他社会在职人员可报考。

专升本:国家承认专科及专科以上学历可报考。

    

2014年成人高考报名注意事项ReadNews.asp?NewsID=6022

学习地址:济南市花园路58号历城区党校(历城区教育局南邻)大门口接待处。
咨询电话:0531—69951586  15552879166  13176021506 
邮    箱: 
ck@sdcknet.cn    QQ:873877093  907885453
网    址:山东省成人教育考试网 
www.sdcknet.cn
乘车路线:坐30路、80路、118路、201路到辛祝路南口站下车,乘11路、138路、308路、K11路、K91路、K163路到华信路北口站下车,花园路与华信路十字路口向东50米路南路边有个灰色高楼雅琳商务酒店、幸福时光KTV西面胡同,第一个大门是历城教育局第二个大门就是历城区党校,大门口就是成考报名咨询接待处。




 
 
成考咨询
成考咨询
职业资格
联系电话
花园路58号:
0531-69951586
山大路175号:
0531-58587197
奥体西路1222号:
0531-58587196
欢迎咨询
 

济南市花园路58号(历城党校)|电话:0531-69951586 QQ:873877093|Archiver|(鲁ICP备19011213号)|济南市历城区财大教育培训学校    

GMT+8, 2025-1-23 03:04

返回顶部